您的位置: 网站首页> 汽车新闻> 汽车生活> 车主之声> 正文

“滴滴专车” 岂能一停了之!

  近日,沈阳市交通局叫停了刚刚兴起的“滴滴专车”服务,称部分客运车辆租赁企业在未取得出租汽车经营许可的情况下,以提供“专车”或“商务租车”服务为名,是从事非法营运活动。

  中国出租车行业管理具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。一是管牌照。每个城市出租车的运营牌照由政府控制总数量发放,市场缺乏自由准入;二是管价格。出租车的计费标准由管理部门统一划定,不能根据市场供需自发调节。在出租车行业垄断和严格监管之下,交通出行的市场需求被严重压抑。“滴滴专车”等手机打车软件推出的服务项目,虽然价格偏高,但是由于车型高档、服务细致、早晚高峰叫车更快等特点,颇受市场青睐,这反映出交通出行市场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。

  因此,对于“滴滴专车”等手机打车软件服务,确实存在私车无牌照运营等监管难题和安全隐患,但应肯定其刺激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。手机打车软件,作为技术创新带来的市场新生事物,无人能预知其发展方向,因此,应该给与其一定的生长和发展空间,观察其市场影响和效果后,再采取适宜的管理手段,“一棒子打死”的处理方式,有欠妥当。

  长期以来,“黑车”问题在市场上一直难以彻底杜绝,一个重要原因是“黑车”信息不透明,难以统计。手机打车软件的出现,通过技术手段,使消费者和司机的姓名、手机号、车牌号和乘车起终点位置等能够互相公开,且能够得到第三方实时监控。因此,如果市场管理者能够对此有效利用,实际上对于规范出租车市场管理、消除“黑车”造成的乘客安全隐患是很有用的。

  对于出租车行业而言,不能只看到垄断经营带来的眼前利益,而应把目光放长远,如果能够放宽市场准入,鼓励通过市场调节价格和供需方式,或能创造出更大、更多元的市场需求,带动行业更好发展。

  ■  财新记者孙文婧对此文亦有贡献

评论

0/200

验证码: 点击换一张